清明節為什麼又稱為“寒食節”
文章分類:節日文章
你也會想看的:《港九的地鐵——香港
清明節期間要吃寒食,這許多人都知道,不過有些人卻不知道寒食節是什麼來歷,讓小編給大傢講解一下吧。
寒食節又稱禁煙節、熟食節、冷節(在冬至後105日,即清明前的一兩天),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。這一天,民間禁止生火,隻能吃備好的熟食、冷食,故而得名。
這個風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:
一種說法是為瞭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之推。春秋時,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列國,介之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,相傳他曾經割下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饑。重耳返國即位,當瞭國君,就是晉文公。而此時介之推卻與母親隱居綿山(即現在的山西介休縣),晉文公派人請他,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來。於是晉文公下令燒山,想把介之推逼出來。不料介之推死也不願出山,結果和母親一起被燒死瞭。晉文公非常難過,將介之推葬在綿山,還修瞭廟,並將綿山改稱為介山。為紀念介之推,晉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,以後年年歲歲,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,吃冷飯,以示追懷之意。
另一種說法認為,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。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。春末出火,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,要吃冷食。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。據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去冬節一百五日,即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。禁火三日,造餳大麥粥。另外還有桃花粥,這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,流行於河南洛陽地區。《廣群芳譜》中說:當地民間在寒食節,采摘鮮桃花,配上好米煮成粥,味道鮮美,富於營養。這個風俗一直流行到明末。清代孔尚任的《桃花扇寄扇》一出就有這樣的唱詞:三月三劉郎到瞭,攜手兒下妝樓,桃花粥吃個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