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宵節的閑言碎語
文章分類:節日文章
你也會想看的:上帝隻掌握一半
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,也叫上元節、燈節。古時又作元夕、元夜。由於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這一晚就叫做“元宵”。
據史學傢考證,元宵節大約始於西漢初年,興於隋、唐。據《周禮》等書記載,在古代,國傢有大事,就在門內的點起蠟燭,為眾照明。南北朝時期,正月十五正式有瞭張燈的情形,人們開始舉行一些遊戲活動,例如“角牴之戲”,頭戴假面具的“儺戲”等。直到唐朝,才把元宵作為正式的“燃燈”節日,天寶三年744年)規定:“每載依舊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開坊市燃燈,永為常式。”並且此後的增加瞭猜燈謎、放煙花等娛樂項目,豐富瞭元宵節的內容。
詩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,他為元宵節增添瞭魅力,唐代詩人蘇味道的《正月十五夜》這樣描述元宵節時的盛況:“火樹銀花合,星橋鐵鎖開,暗塵隨馬去,明月逐人來。遊妓皆穠李,行歌盡落梅,金吾不禁夜,玉漏莫相催。”白居易的《正月十五日夜月》:“歲熟人心樂,朝遊復夜遊。春風來海上,明月在江頭。燈火傢傢市,笙歌處處樓。無妨思帝裡,不合厭杭州。”盧照鄰的《十五夜觀燈》:“錦裡開芳宴,蘭釭艷早年。褥彩遙分地,繁光遠綴天。接漢疑星落,依樓似月懸。別有千金笑,來映九枝前。”……這些唐朝詩人留下的詩句,讓我們見識瞭大唐王朝元宵佳節時燈若星漢空前盛況。宋朝那些學富五車的文人雅士也不遜色,譬如蘇東坡的“燈火傢傢有,笙歌處處樓”;朱淑貞的“火樹銀花觸月紅,揭天鼓聲鬧春風”;范成大的“吳臺今古繁華地,偏愛元宵影燈戲”等名句,均以寥寥數語勾勒出瞭當時的元宵節盛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