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樓的傳奇
中國四大名樓黃鶴樓、嶽陽樓、滕王閣、鸛雀樓都是因瞭文人的詩文而名揚天下,天下的名樓多矣,正如天下的寺廟多矣,可是有哪一座寺廟能有普救寺有名?還不是因瞭才子王實甫的《西廂記》使然。從古至今,從南到北,朝拜這四大名樓的遊客絡繹不絕,可謂車水馬龍。個中原因,我想除瞭人們的生活水平上升以外,更重要的是這些名樓長期在人們心中形成的文化情結使然。
我再次走近鸛雀樓,也確實是因瞭這個原因的。幾年前地匆匆而行,雖然鸛雀樓已經不遠,但因為時間因素,終是沒能登上斯樓登高一眺,體嘗一下王之渙當時的豪情。如今,有瞭充裕的時間,我終於可以悠閑地體嘗這座位於黃河岸邊的名樓瞭。
鸛雀樓果然名不虛傳,在坦平如砥的黃河岸邊,在遠山若黛的映襯下,顯得樓宇巍峨,氣象崢嶸。那一層一層的臺階,似有烘雲托月之勢,讓遊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種敬意。當年的王之渙也是這樣登樓的吧!當然,當時的鸛雀樓周圍可不是現在的模樣。鸛雀樓也不在現在這個位置。而改變這些的,都是時間,時間能抹平一切,時間也能創造一切。當然,我們不可能再造一個當年鸛雀樓的繁華場景,但是我們可以在想象中瞭望當時的盛唐氣象。一千多年前的蒲州,那是一個人煙阜盛三省通衢的京畿要都。高大的城墻,巍峨的樓宇,林立的商鋪,還有絡繹不絕的人流——販夫走卒、達官貴人、才子佳人、平民百姓等為一時之盛,讓這座位於黃河岸邊的歷史名城,成為瞭名流薈萃、兵傢必爭之地。王之渙就這樣來瞭,他來的時候,大概正是四十多歲。而此時,他已經在當時的詩壇聲名遠揚瞭。據說當時的旗亭畫壁就記下瞭他的詩名。他與七絕聖手王昌齡,邊塞詩人高適齊名。適時他們三人同飲,旁有樂伎助興。當時樂伎們就紛紛彈唱著他們的詩歌,三人鬥詩,而最後竟以王之渙的“黃河遠上白雲間,一片孤城萬仞山。”勝出。此段文人逸事,一時成為佳話,載於元辛文房《唐才子傳》。由此可見王之渙當時詩才的不同凡響和超凡脫俗。而這一次鬥詩也讓我們看到瞭詩人王之渙豪邁灑脫風流不羈的性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