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舜欽《題花山寺壁》詩詞賞析
文章分類:談詩論道
你也會想看的:無疾而終卻揮之不去的
【原文】
寺裡山因花得名,繁英不見草縱橫。
栽培剪伐須勤力,花易凋零草易生。
【賞析】
從標題看,這首
是記遊之作。記遊詩可以寫景狀物,也可以因景生發,別有寄托,內容是不可限止的。如果說唐人的記遊詩多強調圖形繪影,情寓景中,宋人的記遊詩多註重借景生發,述志明理。那麼,這首詩則正是符合後一特點的。
“寺裡”一聯,兩句各寫一種景觀。前一句虛出,後一句實錄,構成形象鮮明的對比。但二者所寫的對象又是同一的,這樣就把花山寺“名”與“實”相離的現狀突出瞭。生活中名實不符的事常有之,但詩人所見所寫的情況也實在太刺眼,這就使人讀瞭這兩句詩後不能不激動,激動的同時也必然要想:寺名是因為寺裡山中有花才得,而眼前卻無花可賞,必然會引起人們思索玩味的興趣,於是,作為一首詩的“發人深思"的藝術目的,也就自然實現瞭。作者當然是有著自己的答案的。他顯然深信命名之謬,寺裡和山中本來是確實有花的,之所以“繁英不見草縱橫”,是因為有主、客觀兩方面的原因。從客觀上說,“花易凋零草易生”,這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,所謂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"(白居易《古原草》),正是有感於它的旺盛的生命力。俗語說:“有心栽花花不發”,也正是對種花不易的真實感嘆。無疑,從主觀上說,是“栽培剪伐”不“勤力”,助長瞭草勢的瘋狂,而且從詩人對這兩句次序的安排上看,顯然是特別強調人的主觀原因的。草本無罪,剪伐不力則是無可推卸的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