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山雖無字,常讀便是書
每讀李白、杜甫、王維的詩,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幅山村水廓、竹籬茅舍的秀美畫卷,每看石濤、朱耷,大千的畫,心中又會默念起一首首吟梅詠菊、托物抒懷的雋永詩篇;所謂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,彼此是可以互動與轉換的,都是文化瑰寶、智慧的結晶,我不想在這裡談詩論畫,那文學藝術的東西,要留給行傢們去探討,唯有他們才梳理得清,這裡要說的不是紙上山水,也不是庭中花卉,而是走進大自然時的真切感受和親身經歷。那裡的巉崖峭壁,終年雲遮霧障,那裡的飛瀑流泉,四季枯漲有時;它們形成於開天辟地之時,昂首在風蝕雨淋之中。每當我攀越而上或穿行於林中,冷不防會掠過一溜煙四腳後影,會驚起一串鈴清脆樂音;那都是自然的驕子、山國的臣民。大山就有這樣的神奇,一旦到達頂峰,即使我不會寫詩,也總想把白雲當稿紙任意塗寫,讓激情釋放;即使我不會唱歌,也敢對著藍天大喊一聲,讓山鳴谷應。
在山野之中,無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,無論是活動還是靜止的,其實都是一種符號,在為我們揭示出大自然的秘密,可惜大多數人都還不認識那種符號,沒把天地萬物當作大書來讀,始終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,無法上升到一種新的高度。過去我也是這樣,看到大海,不過是那麼多水,看到美女,不過是一張嘴巴兩條腿;要是誰跟我侈談什麼高雅藝術,我就會避難就易,避重就輕,有時幹脆就閉嘴,要不然,就會言不及義,出盡洋相。後來我經過深刻反省:認識到一個人雖然天賦重要,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應是後天,隻要肯下功夫,通過不懈努力,豈能一成不變?於是便下定決心,從頭開始,隻要敢沖破那道自築的圍墻,打掉自卑感,隻要站得高,就會看得遠!於是我便夙興夜寐,孜孜以求,頻頻走進大自然,去閱讀高山大嶂,辨識流嵐輕煙,並且由表及裡、由淺入深,漸漸就品出瞭滋味,嘗到瞭甜頭,然後一步步登堂上殿,不再坐井觀天。說起來這種閱讀方法,也簡單得很,既不用焚香沐浴,也無須齋戒凈身;可在崇山峻嶺,也可在澗旁野徑;隻要放下得失,心無掛礙,一草一木,就能變成文字,一沙一石,也會化作語言。讀罷高嶺又讀深谷,通篇都是生機勃勃、詩意盎然,真不愧是大自然的傑作,最精彩部份,便是天地大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