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愛的牽手
文章分類:傷感散文
你也會想看的:我與書籍的一愫情緣
7、讓孩子經歷一些磨難
那天偶然相遇,你跟我提起瞭磨難教育,隻說瞭個皮毛就匆匆離去,你可能還是半信半疑。這幾天,我正打算撰寫這方面的論文,覺得很有必要再細細地跟你談談這方面的問題,對你教育兒子可能會有所幫助。
在談磨難教育之前,我先給你講兩件親眼所見的事。一個五年級小姑娘的媽媽突然遭遇車禍不幸身亡。她依然上學,吃零食,跟同學有說有笑,直到埋葬媽媽的那天也沒有掉過一滴眼淚,在院子裡跟小孩子追逐打鬧,還嫌哭聲煩人。鄰居一個老奶奶問她原因,她說:“人都死瞭,傷心有什麼用?”在人們的眼裡,小姑娘是懂事比較早的。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會對媽媽的死若無其事,真是令人費解。如果說這是一種個別現象,下面這件事又能說明什麼呢?一個年輕老師在公開課上給六年級的學生上《凡卡》這篇課文。它是俄國著名作傢契訶夫的短篇小說,被選入人教版的教材二十多年。為瞭激發學生的情感,更好地領會俄國人民在沙皇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,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。老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瞭凡卡挨打的細節。抓住“揪頭發,拖到院子裡、揍一頓、老板娘撈起青魚,拿魚嘴戳臉”這些動詞,然後讓學生表演,入情入境的體會凡卡的悲慘遭遇,從而激發同情心。學生把表演當成瞭一次吵鬧,嘻嘻哈哈地玩過去,弄得老師下不瞭臺,隻好承認這是一次失敗的課堂設計,也讓聽課的老師搖頭嘆息。